康熙真是“科学家皇帝”吗?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康熙很喜欢解剖学,他让传教士绘人体解剖图,与中国古代铜人对照,发现二者对静脉的描述相同,但铜人无动脉。 “西学东源”说完全站不住脚,可至今在民间仍有拥趸,他们神话民
康熙很喜欢解剖学,他让传教士绘人体解剖图,与中国古代铜人对照,发现二者对静脉的描述相同,但铜人无动脉。
“西学东源”说完全站不住脚,可至今在民间仍有拥趸,他们神话民科,以为这些人未被重用,才导致清末困局,比如:
科学不是方技
其次,科学是超复杂系统,只“采取措施予以学习、研究”,远远不够。据学者李文靖《近代英国科学体制的构建》一书钩沉,从培根系统阐述实验科学法,到完成初期科技建制,英国用了278年,清末尚未确立实验科学法,此间差距,绝非“思进取”可弥补,而是需要一套有效的积累机制。
事实上,清廷远比明廷重视科技,甚至变成“皇权垄断科技”,反而扼杀了明代后期“重实践,重考察,重验证,重实测”的、“繁花似锦”(著名学者陈美东言)的局面。其中教训,值得深思。
据学者张明悟钩沉,1705年前后,康熙几次召见梅文鼎,在他的暗示下,梅文鼎开始鼓吹“西学东源”。找不到证据,梅文鼎便将东汉已淘汰的“盖天说”,和后来的主流观点“浑天说”,拼接成“一个从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‘混盖混合'式的天文学体系,来附会利玛窦带来的西方天文学体系”,再以此证明,西方传教士的宇宙观不过是抄袭中国古人说法而已。
乾隆初,又回到“传教士相互引荐—皇帝批准”模式,广东官员感到被架空,于乾隆二十四年(1759年)反击。这一年,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洪任辉不满只在广州贸易、饱受盘剥,要上北京申冤。乾隆大怒,下令严查,涉案的中国人都被处死,从此回到广东地方官员推荐传教士的旧模式中。
清军占领北京后,内城只许八旗居住,身高1.9米的汤若望不肯离开教堂,手持巨剑守护,恰范文程(范仲淹后代,清初重要谋臣)路过,立刻向多尔衮申请,许汤若望留在内城,并请他和南怀仁协助造炮。
清初包袱少 效率高
用演绎逻辑替代实验:科学需理论、技术、实验三者并进,康熙懂一点数学、物理,未形成完整的科学素养,动辄用科学套人文,成了新教条。
至迟从15岁起(1669年),康熙便接触西学。1673年至1674年,康熙令传教士南怀仁入宫讲授天文学、几何学、力学等。1689年12月,“召(传教士)徐日昇、张诚、白晋、安多等至内廷,谕以自后每日轮班至养心殿,以清语授量法等西学,上万机之暇专心学问,好量法、测算、天文、格致诸学”。外出旅行,必召张诚等同行,“或每日,或间日,授讲西学”。
康熙博学之名传至欧洲,数学家莱布尼茨曾说:“康熙帝一个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远见卓识。我之所以视他为英明的伟人,因为他把欧洲的东西与中国的东西结合起来了。”
短线尚可 长线惨败
1690年1月16日,张诚献半圆仪,康熙只用一小时便学会。康熙白天学两三小时,晚上还自学,“学了四五年,他始终很勤奋,对于政务也丝毫不懈怠,没有一天误了上朝”。
还有一点也很重要:明清战争中,明军率先引入红衣大炮,一度扭转辽东战局,清军初期仿造水平低,幸亏明军最先进的登州火炮营降清,带去火炮技术,这使满洲贵族充分意识到近代科技的力量。
奇怪的是,皇帝更懂行,清朝科技整体水平却远不如明朝。
最要命的,是康熙力推“西学东源”说,推涨了盲目的集体乐观心理。
康熙帝戎装像
首先,清廷对近代科技并不是“始终停留在感知层面”,也曾积极学习、引进。特别是有“科学家皇帝”之称的康熙,曾学习数学、物理学、医学、测量学、人体解剖学、逻辑学、铸炮术等,甚至还懂一点拉丁语,传教士称赞他“知识的渊博几乎超过常人所能达到的程度”。康熙主编了《数理精蕴》《历象考成》,并主持测绘《皇舆全览图》等,还提高了清军的火炮技术。
戴梓发明机关枪。相关记载最早出在纪晓岚的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,属小说家言,纪晓岚没亲见,只是听戴梓后人戴遂堂说,《清稗类钞》称它“法与西洋机关枪合”,可没有制式子弹,只能前装药,怎么自动发射?
喜欢科学 行为却反科学
康熙好学,与天性有关,也与童年经历有关。他曾对皇子们说:“尔等惟知朕算术之精,却不知我学算之故。朕幼时,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,互相参劾,几至大辟……朕思:己不能,焉能断人之是非?”
明亡清兴,遗民们为表达气节,对外来文化一概否定,称西方科学都是从古代中国偷走的,数学家梅文鼎集其大成,称:“法有可采,何论中西,理所当同,何分新旧。”“中历缺陷之大端,得西法以补其未备矣。”
文章来源: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kx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0907/2647.html